15個實用的剪接名詞

無論是拍攝小型製作的攝錄師,或者是以興趣作為主題的業餘攝影,拍片之後的剪接工作,通常都會自己一手包辦。有關剪接的技術及名詞跟攝影後製大不相同,剛剛接觸剪接的朋友,對相關的名詞一般都會感到一頭霧水,今天筆者就挑選了 15 個常用的名詞來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1. Aspect Ratio 畫面比例
指電影畫面的寬對高比例,有別於電視的 4:3、16:9 標準,現在大部分的電影都以 1.85:1 的畫面比例拍攝;另一種是較少人使用的劇情片畫面比例是 1.66:1,至於使用變形鏡頭的寬銀幕電影是 2.35:1 的比例。

2. Editing Room 剪接室
專業剪接師工作的地方就是剪接室,現代非線性剪接室只有複雜的電腦設備,包括各種監看電視銀幕;而傳統的剪接室,設備有工作檯、捲片機、看片機、套片機、掛片架、接片膠水及其他材料。

3. Editing 剪接
影片製作流程中的重要階段,是將各個畫面和聲音經過選擇、整理和修剪後,以劇本的順序連接起來,成為一部連貫的影片。

4. Editor 剪接師
負責影片剪接的人,用各種剪接手法來修正或彌補現場拍攝素材的不足。出色的剪接師能創造導演事前未有設計的視覺效果,所以剪接師是影片幕後的靈魂人物之一。

5. Footage 影片尺數
由於傳統電影以菲林拍攝,footage 本來是指一段影片的菲林長度尺數,後來就演變成為拍攝後未經剪接的影片菲林或檔案(又稱 stock footage/毛片)。在影片剪接時所用到的每一段影片檔,也可以稱為 footage。

6. Room Tone 空間聲
演員對白的收音由專用的咪負責(如 Boom 咪、方向咪、夾咪),可以很清晰的錄下演員的聲音,但相對背景聲音就較弱。通常收音師會要求全場安靜一分鐘來收錄拍攝地點的環境聲 (Ambience),亦即是 Room Tone 空間聲,用於後期製作聲音的剪接,用來加入場地環境應有的聲音,增加現場感。

7. Continuity 連戲
因為演員檔期、場地等問題,很多時候電影的拍攝都是不按時序跳拍的。所以在進行剪接時,就要將相關的鏡頭、場景組合起來(連戲),變成連續不斷的視覺畫面,看上去就像是同一天順序發生似的。動作、對白的連接要特別注意,避免出現不連戲的低級錯誤。

8. Cross-cutting 交叉剪接
從兩場戲中 (通常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景) 中選鏡頭剪接在一起,用來表達或暗示在同一時間、不同地點發生的事件。最普遍是用於電話溝通的鏡頭,兩個角色正在對話,但身處於不同的地方。這兩個場景發生的事看上去就像是同時發生,但導演亦可用這方法誤導觀眾,最後產生戲劇性的結局。

9. Transfer 過場
從一場戲轉至另一場戲,或者是由一個段落轉至另一個段落,所採用的方法叫過場。過場可以是 Fade、Disssolve 等手法,維持時間很短,也可以是一段影片、音樂等。

10. Fades 淡接
在剪接時常用到的過場手法,畫面由正常逐漸轉成黑畫面,或者從黑畫面轉成正常畫面的效果,通常用於表達一個段落的開始或結束。另外也有可能使其他顏色逐漸淡入(如白色),不只是黑畫面。如果淡入或淡出的時間短於一秒就稱之為 Dip。

11. Dissolve 溶接
在剪接時常用到的技巧,一個鏡頭慢慢淡出,再逐漸淡入下一個鏡頭,通常中間過渡部分是重疊的,是比 Fades 更短的轉接手法,通常用來表達兩個鏡頭之間的事件相隔了一段時間。

12. Dialogue 對白
是指影片中角色所說的言詞。

13. Subtitles 翻譯字幕
是指影片下方的對白翻譯。

14. Rough Cut 初剪
是指最早將拍攝鏡頭依劇本順序組接完成的版本,如導演看過沒有問題就可以進行更精細的剪接,直到完成 Final Cut。

15. Final Cut 完成版
是指最後定案的畫面和聲音綜合剪接完成的版本。

以上只是少部分常見的名詞,希望可以幫到大家更了解剪接方面的資訊,之後筆者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更多在電影領域的相關名詞及術語。

 

 

轉貼: DCFever

如何成為導演

喜歡電影或讀電影的人,經常被提問將來會否成為導演?   &n

9個拍攝現場的術語

電影夢工廠向來都給人一種夢幻的感覺,片場更加令人感到神秘。一般人對於拍